NEWS CENTER
解码古装创作的守正创新,电视剧《国色芳华》《锦绣芳华》研讨会举行
11月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的电视剧《国色芳华》《锦绣芳华》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湖南广播电视台相关负责同志,以及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制作播出机构代表、媒体代表等6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
与会嘉宾围绕《国色芳华》《锦绣芳华》在历史题材创新、人物塑造、文化表达与行业启示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两部作品以盛唐为底色,以匠心守望传统,以创新对接当下,在历史叙事中展现出现实精神与艺术温度,为古装题材剧集的精品化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新的方向。
以盛唐气象为底色 展现文艺创作的文化格局
《国色芳华》《锦绣芳华》以盛唐牡丹文化为载体,讲述了芳园店主何惟芳与花鸟使蒋长扬经商报国、共守家国的传奇故事。两部电视剧分别自2025年1月7日和6月30日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芒果 TV、咪咕视频等平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一级巡视员周汉萍高度肯定了《国色芳华》《锦绣芳华》的播出成绩。她表示,“这两部作品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典型实践。这两部作品让‘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成为现实。其根植文化底蕴,构筑唤醒情感连接共鸣;注重场景转化,打造沉浸体验;强化产业协同,完善产业生态。以影视为笔,以文化为魂,展现了文旅融合的无限可能。”她认为,从“看剧游城”到“因剧而来、因城而留”,其以“影视IP+特色农业”等模式,用盛唐气象激活现实经济,用艺术美学带动城市焕新,充分证明了电视剧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是一场相互成就、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真正实现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国色芳华》《锦绣芳华》在创作前期便有历史、文物、牡丹等多领域专家顾问深度参与,为作品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是值得推广的创作机制。”在她看来,《国色芳华》该剧以真实的历史质感取代虚构架空,展现了目前古装创作的较高水平。同时,作品的海外传播表现突出,在东京国际影视节及多国平台上受到关注,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动载体体现。
“时代越快,创作越要沉稳;形式越新,内容越要真诚。”湖南省广播电视局电视剧处处长刘维认为,《国色芳华》《锦绣芳华》是凭借扎实叙事、精良制作和深厚文化底色脱颖而出,“它们以文化气象塑造精神格局,是以多方协作、合作共赢的精品合力实现精品共创实践,以文旅联动释放产业价值,以IP思维探索品牌建构”。他也表示,湖南省局将继续推动“湖南出品”成为品质与口碑的双重象征。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谭昕则用“人性之美、文化之美、匠心之美”,总结了《国色芳华》《锦绣芳华》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内核。在他看来,这两部作品的成功用事实证明了,在短剧大行其道盛行的时代,精品内容永远是电视剧真正的硬通货仍是精品长剧。“我们将继续用‘美’回应时代,用匠心守护文化之根,让更多‘芳华’在荧屏上绽放。”
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杰则从“科技+文化”的角度分享了平台的运营经验。他表示,作为中国移动旗下的文化科技公司,咪咕为“芳华”的运营探索了差异化路径。“我们利用独家体育资源,通过WTT、NBA赛事联动,实现了从‘体育迷’到‘剧迷’的破圈;我们借助线上线下优势,调动31个省公司的上千个触点,实现精准触达;我们还利用AI赋能,推出‘智创彩铃’等互动玩法。这不仅是对唐代美学的视觉复原,更是优质内容与科技创新结合,实现圈层共鸣和价值共享的成功实践。”
打通古今情感连接 传递细腻深厚的精神力量
《国色芳华》《锦绣芳华》以群像塑造展现盛唐社会的多元活力,以真挚笔触描绘理想与信念的交织,使古装题材在历史纵深与当代表达之间实现了新的平衡与共鸣。
与会专家对作品的艺术探索给予高度评价。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赵彤肯定了剧组邀请多领域顾问的做法,认为《国色芳华》《锦绣芳华》真正做到了“精致”与“根基”。这两部作品邀请历史顾问、文物顾问深度参与到创作之中,这体现了“精益求精”的态度,将一个“古”字做到了极致,他表示,“古装剧要写人间,不写仙界;要写真实,不写虚饰。这部剧的可贵之处在于‘在人间’,讲述了一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间故事。真正的古代,在我们文化记忆的深处。”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则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进行点评,“古装剧与历史剧殊途同归,但都不能离开‘唯物史观’的指导,都在追求历史的真实。这部剧这两部作品用美学还原出了盛唐气象,更贵在用精神映照历史规律。唯有操唯物史观之笔武器,才能写出‘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的高度统一。”
赓续文化精神脉络 拓展艺术表达的创新空间
《国色芳华》《锦绣芳华》在历史的丰盈肌理中书写文化的流动与精神的延续。剧中女性在商道中历练,在人生抉择中体悟责任与自立,使“芳华”不再只是青春的隐喻,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展现出古装创作在新时代语境下的生命厚度与文化温度。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教授为这两部作品的幕后创作故事所动容。他认为,“《国色芳华》《锦绣芳华》让‘慢’成为一种力量——它提醒我们,创作的慢,是对时代的敬意。作品以‘以花为媒、以艺为魂’的叙事,恰到好处地展现盛唐女性的勇气、担当与济世精神。”
《国色芳华》《锦绣芳华》通过对人物成长与文化意象的细致描摹,为古装题材创作注入了新的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对创作经验的系统总结,更是对创作规律与方法的深入探照,这也将鼓舞更多的文艺创作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芳华”篇章。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4181号